五、集团2012-2021年重大信息化工程
为实现集团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任务,要以科学的技术路线为指导,确定未来十年(2012-2021)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经研究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有:一、集团信息化建设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二、集团通信—计算机网络工程;三、集团数据库—数据中心工程;四、集团应用软件工程,共四项重大工程项目。
5.1 集团信息化建设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
集团未来十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就是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工程。该工程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实施,对实现集团信息化战略目标,统筹指导后续的三项重大工程的成功建设,具有极其总要的作用。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包括两大部分:信息资源规划方案和信息工程实施方案。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工作任务
5.1.1 总体设计的组织领导
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一把手工程”,尤其是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工作,它将涉及到全组织、多部门、多层次的业务与技术人员的协作,更需要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协调下,组织中高层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相结合的队伍,才能科学、高效地完成规划任务。
为此,可参照钱学森《论系统工程》对大型系统工程建设要组建“总体设计部”的思想,成立三级项目组织管理体系——领导小组、核心小组和总体设计工作小组(见图4)。
图4 集团信息化总体设计组织架构
领导小组由集团信息化主管领导任组长、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和IT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总体设计的组织领导工作。专家组由业务专家和信息化组成,掌握生产经营和信息化的理论方法,能解决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关键问题,全面指导总体设计工作。核心小组由集团信息中心和相关业务部门领导组成,并选拔技术骨干人员担任总体设计的“三大员”(信息资源规划方案管理员、信息资源元库管理员、信息分类编码管理员),主要负责总体设计的组织、协调、控制与推进工作。总体设计工作小组在信息资源规划阶段,按职能域组织业务负责人、业务代表(熟悉相关职能域业务的管理人员)、系统分析员(信息技术人员)和咨询顾问组成,全面负责需求分析和系统建模工作;在信息工程方案编制阶段,对前期参见规划的工作人员,按通信-计算机网络工程、数据库-数据中心工程和应用软件工程重新分组,完成后续各项规划设计工作。
5.1.2 信息资源规划的组织实施
按信息工程方法论(IEM),信息资源规划的范围是以职能域为单元进行的。职能域(Function Area)是对业务活动领域的抽象,不是现有机构部门的照搬;职能域具有稳定性,只要管理业务职能不变,职能域是不变的。
通过对集团的核心业务分析、参考借鉴了国内相关大型集团企业的综合管理业务经验和文献研究,借鉴类似大型集团信息化总体设计项目的经验,建议集团的信息资源规划范围如表1所示。
表1 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范围(初稿)
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技术成果简介如下:
1、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应用系统功能模型。
通过全面分析新时期集团发展战略和业务管理需求,梳理各职能域的核心业务流程并加以优化——对表5.1的每一职能域分析识别业务过程(Process),再对每一业务过程识别定义业务活动(Activity),从而形成稳定的三层结构“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表达的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然后,通过对每一业务活动做计算机化可行性分析,得出用稳定的三层结构“子系统-功能摸块-程序模块”表达的逻辑子系统功能模型(Function Model)。
2、调研并规范用户视图,进行数据流定性和定量分析。
用户视图(User View)是指最终用户对数据实体的看法,是对单证、报表、帐册、屏幕表单等的综合。数据流就是用户视图的流动。例如,“合同管理”职能域的用户视图有“合同登记表”、“合同变更表”、“合同执行记录”等等,由“合同管理”职能域将“合同变更表”传到“财务管理”职能域,就是“合同管理”职能域的一个输出数据流,或者是“财务管理”职能域的一个输入数据流。借助于专业规划软件工具,对所有职能域的3000个左右的用户视图进行规范化处理;进而通过一级流程图做数据流分析,全面搞清楚各职能域之间,以及与外部的数据流关系。
3、基于用户视图分组和数据流分析,建立应用系统共享数据模型。
数据建模是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借助于专业支持工具软件,可建立由若干主题数据库(60个左右)、若干基本表(600个左右)所构成的数据模型,采用简化E-R图来表达全域数据模型和各子系统数据模型。
4、基于数据存取分析,建立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模型(C-U矩阵)。
体系结构模型是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关联,采用C-U矩阵来表达数据库的共建共用关系和程序模块研发顺序的控制机制,是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确定数据分布的重要依据。
5、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
数据标准的建立和优化,遵循“就上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补充建立企业标准,形成全集团所需要的、统一的数据标准化体系。该体系包括两大板块:一、企业基础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二、企业与外部自动化数据交换的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标准。
6、采用软件支持工具,建立集团信息资源元库。
信息资源规划是由多个小组、众多业务人员与IT人员密切合作完成的信息化工程。因此,必须要借助“理论技术-规范标准-操作方法”为一体的专业软件工具的支持,对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的分析调研、建模和数据标准化过程和结果,都统一记存在信息资源元库(IRR,Information Resource Repository)之中。IRR的标准打印输出,就是信息资源规划方案文档;IRR的动态维护和使用,是后续应用系统开发工作所依据的核心资源。
5.1.3 信息工程实施方案编制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成果,综合应用各类先进IT技术,编制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方案,用以全面指导、控制和协调后续信息化工程建设,是集团信息化建设首项重大工程的目的。总体方案包括通信-计算机网络工程(含物联网工程)、数据库-数据中心工程(含云计算中心工程)和应用软件工程总体设计方案。这三大工程总体方案,将具体体现集团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工程分期、实施步骤、技术要点、运营管理和投资分析,保障集团的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及其支撑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由“数字制造”向“智慧制造”发展。
总体方案的编制,涉及诸多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需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
1、加强以感知层和网络数据传输层建设为重点的网络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加强集团和所属公司间的网络互联,保证数据传输需要;将物联网综合到通信-计算机网络基础架构之中,利用RFID、传感器、无线通信、云计算、3D虚拟现实和互联网等技术,在设计环节实现三维设计和虚拟制造,在各生产、管理环节对重点监管区域(工场、工区或车间)、作业区域内的运输车辆、人员、机械、物料和构件等进行快速自动采集和跟踪,以无线通信支持现场作业信息的快捷沟通。
2、构建集团统一的逻辑集中-物理分布的企业级数据中心,深度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在支持已建的各工场、工区的物理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的同时,支持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运营;建立企业私有云计算平台,适应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分析需要,实现集团核心业务数据的实时共享,并与外部管理单位或政府部门实现数据自动化交换,支持对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物流、车流、信息流的智能化管理。
3、制定科学实用的项目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加强项目管理,搞好组织协调。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项目的成功,是由诸多社会-技术因素所构成的,涉及到高层领导的决策力、项目组的执行力、业务人员和IT人员的紧密合作、咨询顾问方的知识转移力等,总体方案编制工作本身就需要有科学的组织和有力的协调。
5.2 集团通信—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
集团通信—计算机网络工程(简:网络工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虽然近十年的持续投入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仍存在着网络覆盖能力、互联网接入和数据传输能力等方面不足,需根据核心业务系统的优化提升、相关IT技术的综合应用需要,不断优化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集成能力。
5.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
1、要实现集团所有作业区域的光纤网络覆盖、高带宽网络连通和数据同步传输的需要,就需要企业专网和涉密网的物理隔离,优化加强各工场、工区和相关办公区域的网络综合布线;具备无线覆盖条件的区域,在安全等级符合管理要求前提下,加强无线局域网域的覆盖能力,以提高员工间沟通顺畅和业务协同能力。
2、加强现代化机房建设和改造,适应物理数据中心运营需要;作业区域的视频监控和综合指挥调度的网络优化;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存储和服务器集群优化等方面工作,保证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具备大数据量的传输、处理和综合展现服务支持能力。
3、适应智能应用系统建设需要、要积极研究并试点建设集团云计算中心,构建企业私有云、满足生产作业现场海量数据存储和在线分析的需要,降低集团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维护和快速响应能力。
4、开展作业现场数据自动化采集——物联网试点应用,适应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特点,作业现场的条件和复杂作业环境(高危作业场所、密闭有毒环境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要求非常高,可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各生产、管理环节对重点监管区域(工场、工区或车间)、作业区域内的运输车辆、人员、机械、物料和构件等进行快速自动采集和跟踪,基于企业级数据中心开发相应的智能应用系统、提高实时监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图5)。
图5 集团物联网应用总体架构示意图
5.2.2 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支持的智慧应用
结合集团主业特点,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适时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应用系统,提升“智慧制造”水平。
1、智能交通
对集团生产作业区域(工场、工区和相关办公楼宇区域)内的各种车辆(办公用车、生产车辆,也可扩展到各类工程作业机械等),使用RFID技术的电子车牌、抗金属标签,在重点监管区域对车辆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快速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并进行集中调度指挥,既保证厂区安保需要、也可实现生产作业区域内车辆的有序调度管理。
2、物流监控
将无线通信和RFID技术综合应用于作业现场,建设数字化作业现场,对关键性货品进行货物运输状态跟踪;对重点物料的仓库出入库数据进行自动采集、自动核对,库存实时更新,满足仓库货物准确定位、移库、盘点的自动识别和自动化管理的仓储管理业务要求,方便货物进行监管,方便仓库对货物进行入库、出库、盘点、拣货,方便企业了解其货物在仓库内的情况;实现钢板等大型物料或构件等移位倒料智能化操作,实时掌握其位置和状态信息,方便对其进行运输管理;对货物进行区域性的跟踪、记录,方便对物流过程进行查询、监控。
3、环境监控
应用RFID技术,可实时动态监测作业环境内有害气体浓度,如氧气和可燃气体(碳氢化合物,一般参照甲烷或异丁烷),可根据报警值的设定要求进行报警提示,避免因在密闭作业环境下高危生产造成的安全事故出现。应用RFID技术,还可实现对作业区气象、水文观测与预报。
4、设备监控
对大型起重设备的危险源进行信息化改造,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设备的各类电控信号和信息,实现设备电控系统的全面计算机图形化监控、故障监控和诊断、跟踪和分析设备维修保养趋势;通过各类传感器的应用,实时掌握设备倾斜、摆动、电控设备的温湿度、金属结构应力图谱等信息,通过设定危险阀值,实时报警,避免起重设备倾斜或垮塌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5、智能生产
在当前集团在用的“一卡通”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应用完善作业区内的人员定位、外包工管理、生产作业能力分析等功能,实时掌握厂区、作业生产现场情况(人数、位置、安全状况等),便于现场管理和应急处置;同时通过与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全面提高生产计划与综合调度的智能化水平。
5.3 集团数据库—数据中心工程建设
5.3.1 企业级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从数据中心的发展历史来看,企业数据中心承载着企业的核心计算、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服务等功能,在信息化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数据中心对企业可持续运营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根据计世资讯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以来,国内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投资规模复合增长率均在20%以上。
从企业数据中心的功能和特征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可分为四个大的阶段:2000年左右的企业数据存储中心阶段;2001年-2003年左右的数据处理中心阶段;2004-2008年到现在的数据应用中心的阶段;当前企业级数据中心已向数据运营服务中心阶段演进,具备数据集中存储、集中处理、集中管理和集中服务的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功能。
企业级数据中心演进路线如下图6所示。
图6 企业级数据中心发展趋势示意图
5.3.2 集团统一数据中心的总体架构设计
根据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企业统一数据中心要在先进的物联网和通信-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作业现场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建立基于主题数据库/数据仓库的高档次数据环境,构建企业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包括空间地理信息库;支持集团设计、生产、经营管控和电子商务等业务管理,支持并实现集团设计生产和经营管控的一体化业务协同;集团统一数据中心要与云计算中心实现数据层的物理对接、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和业务分析的未来需要,支持“智慧制造”的相关智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集团统一数据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数字制造”水平、向“智慧制造”发展。
同时,为保证与集团主管单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政府相关协同监管单位和各层级最终用户的数据需求和信息服务,要构建交换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建立集团统一的信息交换核心平台,保证集团数据中心能够实现与政府协同监管单位和外部单位,以及相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数据自动化交换,保证集团数据中心与在用应用系统及外部应用系统间的数据自动化交换需要。
集团统一数据中心逻辑架构设计示意图,如图7所示。
图7 集团统一数据中心逻辑架构设计示意图
5.3.3 集团统一数据中心的建设内容
根据集团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安排,以信息工程方法论(IEM)为指导,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建设将分阶段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划分要明确、衔接要合理,在保证各期任务保质按期完成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验收和试运行,以利于信息化工程建设总体任务的完成。
根据类似项目成功实践经验,集团数据中心建设任务主要包括:
1、总体设计成果优化提升
针对总体设计的数据模型与业务人员做深入的交流,要使业务人员在真正理解数据模型表述的基础上,讨论和确认用户数据需求的可行性,共同优化和细化数据模型,确保数据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2、数据环境重建与数据库工程
通过组织实施数据库工程,实现集团数据环境重建,建设并落实集团统一的数据标准化体系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结合具体的核心业务系统开发建设、推进数据库工程和数据仓库建设,建立面向主题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
主要包括:
·数据结构重新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信息资源规划阶段制定的数据模型和统一的数据标准,按主题数据库-基本表的标准来逐一衡量已有数据存储的结构,找出具体的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需要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构建起新的、适应数据中心管理的数据结构。
·组织数据转换加载工作。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原先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在数据库工程期间、或最迟在数据管理软件开发的开始阶段,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采用多种技术,将原有数据库资源加载到新数据库中去。
·组织数据录入工作。对新建的数据库结构,需要在数据管理软件开发的开始阶段编制数据录入程序,首先将部分样本数据(有条件的也可整批)加载到新数据库中,其余可在数据管理软件运行的过程中录入加载数据,其间,还需要同时将规划阶段的信息分类编码记录加载到数据中心的物理数据库中。
·研制数据转换接口程序。以数据模型的基本表和数据交换标准为依据,根据对各职能域和外单位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成果,研制出外单位调用数据中心的数据接口、外单位向数据中心传输的数据接口,构建统一的交换数据库,实现数据集中交换。
3、数据中心支持的核心业务系统集成化开发
以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建设为核心的数据库-数据中心工程建设,要与集团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相结合,同步支持核心业务系统的集成化开发和系统集成,遵照总体设计所建立的统一数据标准,实现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源头数据的采集、存储、上报、自动统计和辅助决策分析的全过程管理,满足作业生产现场、各业务处室的业务处理和各级领导的决策支持要求,发挥数据中心的集中存储、集中共享和交换、集中管理和运营服务功能。
4、数据中心建设相关软硬件选型
配合网络工程、数据库工程和应用软件工程建设,要做好各信息工程项目所需的软硬件平台产品的选型工作,涉及到与数据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数据集中存储、本地数据保护、异地容灾等问题,有大量的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仓库服务器、应用软件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的选型、存储设备的选型(磁盘阵列、磁带库)、中间件和相关软件产品(平台软件、数据库软件、双机热备软件、ETL及调度软件、数据仓库展现软件)的选型等。要充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借助于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等多方智慧,将配套项目建设搞好,以支撑并服务于数据中心建设。
5、数据中心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要借鉴国际先进的ITIL服务管理体系,结合内部管控流程要求和相关IT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要制定一套符合当前企业管理体制和框架需要,能够与数据中心的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管理制度、运维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满足数据中心运营管理的需要。
5.3.4 云计算中心建设
以“感知、互联和智慧”为代表的“智慧制造”将大量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各类生产作业现场监管对象的数据自动化采集、泛在计算分析和动态实时反馈及监控,开发各类智能应用系统、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而大量现场实时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在线处理分析,应用云计算技术、建立集团云计算中心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低成本、虚拟化的快速服务。
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建立并稳定运营后,结合集团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安排可启动云计算中心的建设,主要包括云计算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和云用户使用环境(应用软件)的建设。
1、云计算系统软件的研制
云计算系统软件是整个云服务平台的基础,它实现各种物理和虚拟云资源,如虚拟机、超性价比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虚拟网络、宽带网络、分布式网络存储以及软件系统之间的连通和共享,并向云应用提供一个低成本、虚拟化、服务化、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开发环境和使用。
云计算系统软件包括:云计算信息管理与服务,云资源的组织、管理与任务调度系统,云资源的共享与协同机制,云系统管理和监控,云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云计算系统的安全机制,云用户管理和服务。
2、云用户使用环境的研制
面向云用户使用环境,能使企业安全、平稳、快速地使用云服务交互模式。主要包括:云用户使用界面,云服务描述语言,云服务协议。
由于云计算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解决在云计算环境下,如何支持装备制造业创新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该领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问题。其主要技术难点包括支持多种应用类型、系统的可扩展性、云单一系统映像、海量资源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云资源的有效共享与协同、云服务平台的数据传输和访问、安全管理域的可伸缩性、系统兼容性等关键技术,并要解决云计算中心与数据中心的数据对接问题,实现数据中心管控、云计算中心实现存储和并行分析计算的协作能力。
3、云计算中心建设
从逻辑角度来看,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云服务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云用户空间和云资源空间。用户空间包括用户标识、用户位置等内容。
资源空间包括资源的标识、资源的使用方式等内容。云用户和云资源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简单归纳为:
·云用户向云服务系统提出使用资源的请求,与云服务系统建立连接。
·云服务系统在收到请求后向用户返回是否满足的应答。
·云用户在收到可以满足请求的应答后,根据云资源使用方式使用资源。
·在完成对资源的使用后,云用户断开与云服务系统的连接关系。
从物理角度看,要满足上述的逻辑功能,如图8所示云计算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的组成部分:
云客户端设备是指用户使用的客户端软件以及宿主环境,向云用户提供使用云资源的界面。
云服务器是指客户端设备和云资源之间的中介系统,负责资源信息的维护和资源的查找定位。
图8 云服务拓朴结构示意图
云资源是指向云计算提供软件、硬件的资源提供者。
云服务器是云计算系统的关键,是管理云资源与云应用之间连接的桥梁,是云计算系统软件的驻留地。云资源在取得相关连接(虚线)后可以通过互连网(实线)直接与约定的资源通信及数据传输。云服务器可以是物理上或者逻辑上的部件,既可以采用单独的服务器,也可以在云资源结点上安装云计算系统软件。
由于单台或者单个计算机集群的处理能力始终有限,面向物联网服务的云计算平台资源一体化,服务跨域互联,能力扩展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装备制造业各业务资源种类多、数据量巨大的计算服务,云计算恰好可为业务数据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具体智能化应用可在总体设计阶段结合业务管理需求分析提炼,并形成云计算中心的具体建设方案。
5.4 集团应用软件工程建设
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支持并实现企业应用集成,建设覆盖集团各业务板块、支持核心业务管理全过程、满足集团各层级管理需求的综合信息平台和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I-MIS)。根据总体设计阶段的调研和分析,借鉴同类大型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我们提出的企业数据中心支持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9所示。
图9 集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I-MIS)总体架构示意图
图中的四大类共20项应用系统列表如下:
表2 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用系统一览
以下各节分别介绍各大类的重点应用系统。
5.4.1设计管理类应用
1、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
集团以机械设计制造集成管理系统(CIMS)为核心推进设计生产集成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工程数据管理手段,存在着大量工程图纸与技术文档管理不善、设计数据查找困难、重用性差、手工处理繁杂极易发生错误,同时产品明细表(BOM)、管理与产品模型、技术文档管理脱节;缺乏有效的版本、状态控制手段等问题。
随着集团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引入,面临的工程信息管理问题更为复杂,表现为:
·内容繁杂,不仅包括产品信息,还包括产品开发过程描述信息及其管理、控制信息,以及支持产品优化设计的资源信息和各种工程知识信息,支持协同工作的多媒体信息等。
·数据对象之间关系复杂,既有层次关系,又有网状关系。信息发布与版本控制要求严格,不仅需要支持信息预发布、发布和信息反馈,还应支持对象的状态跟踪、版本控制以及工程更改等。
·异构计算机环境的屏蔽与应用集成功能要求强,屏蔽不同硬/软件环境,如不同计算机、OS、网络、数据库与图形界面等。提供应用系统集成环境以及产品开发团队管理与集成化、并行化过程管理环境——支持集成化、并行化过程管理,保证团队成员方便地交流、共享信息,协同工作。
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 Date Management)是90年代初才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软件产品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它起源于CAD系统的文件管理,所以早期的PDM应用重点是工程技术变更的管理,如各种图纸、文件的审查批准等,目前已有重大发展。PDM将管理从概念设计、计算分析、详细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制造加工、文档信息、销售维护至产品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及其各阶段的相关数据,使产品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一致、最新、共享及安全,成为真正实现并行工程、无纸化设计制造的基础。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可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电子文档、数字化文件、数据库记录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包括审批/发放过程、工程更改过程等),是集数据库的数据管理能力、网络通讯能力与过程控制能力于一体的工程数据管理综合技术,当前流行的PDM系统主要功能有:文档控制、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工作流与过程管理、变更控制等,可提供产品设计、制造和技术支持服务所需的大量数据跟踪与存储功能,进而控制产品信息处理和使用,管理产品开发过程。
PDM在集团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将从概念设计、工程分析、详细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制造、销售、维护,直至产品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与产品相关的数据予以定义、组织和管理,使产品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一致、最新、共享及安全;还能为CAX应用提供统一的集成运行平台,是连接CAD/CAPP/CAM系统、MIS系统、MRPII/ERP、车间管理与控制系统的桥梁与纽带。通过PDM系统的有效实施与管理,可及时提供给设计人员正确的产品数据,避免繁琐的数据查找,提高设计效率;保证产品设计的详细数据能有序存取,提高设计数据的再利用率,减少重复劳动;有效控制工程更改,决策人员可以方便地进行设计审查;可以进行产品设计过程控制,提供并行设计的协同工作环境;有利于整个产品开发过程的系统集成(包括供应商、MRPII、销售、支持与维修服务等)。
2、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
根据业界权威CIMDATA定义,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是一种应用于在单一地点的企业内部、分散在多个地点的企业内部,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应用解决方案,它能够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
因此,PLM理念是PDM的延伸和功能扩展,是基于协同的PDM,PDM主要是针对产品研发过程的数据和过程的管理,而PLM可以实现研发部门、企业各相关部门,甚至企业间对产品数据的协同应用。
自20世纪末PLM理念提出以来,便迅速成为制造业关注的焦点,它结合电子商务技术与协同技术,将产品的开发流程与SCM、CRM、ERP等系统进行集成,将孤岛式流程管理转变为集成化的一体管理,以Web工作流技术与Web项目管理技术为基础,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它对分散的“产品信息孤岛”进行无缝集成,对产品设计制造各个阶段相关的历史数据、现用数据、实验数据、规范文档等进行管理,为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合作伙伴提供统一标准的规范数据。
PLM能够有效涵盖企业产品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规划、生产测试、交付、维护和维修、产品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可实现CAD、CAPP、CAM、ERP、SCM、CRM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应用集成,并集成来自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如:销售、市场、维护和维修服务、客户、质量保证、制造加工、部件供应商伙伴等的信息,从而建立起规范的产品信息来源,扩展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分支机构都能通过PLM获得信息服务,支持协同设计管理。
当前集团的设计生产管理过程,是采用“三审一检”流程( 即“设计-审核-审定-标准化检查)”,通过“三审一检”后,利用自行研发的数控套料系统ADES导出EXCEL格式的托盘表,然后依靠人工方式导入到CIMS并进行出图;在一些应用中,设计类系统仅有模型数据库、尚没有建立产品数据库,迫切需要引入PDM,解决设计与生产管理所形成的“信息孤岛”问题。
因此,结合PDM/PLM的建设,集团可进一步建立集项目数字化管理、设计、仿真、验证于一体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支持需求管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三维设计、数控套料、虚拟仿真等业务管理过程,建立产品数字化模型,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和数据管理,支持协同设计,包括项目协同、工作分解结构(WBS)管理、计划管理、资源管理、费用管理、统计分析等。
3、虚拟仿真系统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是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相对于传统的产品研制,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真实产品制造的虚拟现实模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智能接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不消耗真实物理资源的仿真制造软技术。
虚拟制造技术处理的对象是装备制造系统的信息与数据,生产出来的是电子样机。虚拟制造技术包括如下几大部分:产品和制造过程建模技术及虚拟车间建模技术、虚拟公司建模技术;运行和操作的仿真技术及综合可视化技术;模型部件的组织技术、工作和信息流程控制技术、碰撞的求解技术及验证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及协同求解技术等。目前,先进的制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已经能实现虚拟制造技术。
虚拟仿真技术在产品建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模,二是仿真。在设计阶段,用户能直接参与产品的交互设计,提出修改和优化设计的意见;在制造阶段使用户和参与者对产品制造全过程中的工艺、生产和管理等整个制造系统的功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必须结合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工程管理、物资配套等生产管理全过程的集成制造的真实环境,借助计算机将真实环境转变为虚拟环境,通过仿真技术对产品设计、工艺和管理等进行优化,这样就能在真实产品制造前,让业主和制造商等产生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信息,使参与者尤如身在其中,从而达到预测产品的功能及制造厂生产系统的状况,预先了解制造过程及实时优化方案的目的。
目前,集团应用CAD/CAM/CAE技术基于TRIBON系统可以实现支持虚拟制造/虚拟设计/虚拟装配,但由于受TRIBON系统环境限制,无法脱离TRIBON及时获取相应的设计信息;同时,针对复杂的TRIBON模型,每次加载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不便于查询和发布。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水平,实现TRIOBON模型轻量化、脱离TRIOBON发布相关设计信息,供集团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外部相关方及时了解设计内容,减少设计返工。
4、数字化设计系统
集团在机械设计领域已实现数字化设计,能够实现机械快速设计,产品三维建模,满足装备企业模式对机械设计信息化的要求。从机械设计的过程划分,大致包括报价设计、合同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等阶段。由于缺乏数字化设计支持系统,所有设计阶段的设计出图要向所有生产岗位提供,据估算每月在2.5吨左右,浪费大量的纸张、信息共享水平较低。
基于PDM/PLM系统的开发,应加强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功能优化提升,解决集团数字化设计信息发放、图纸数字化管理等问题,改变传统大量纸版图纸印制和分发的信息共享模式,提高设计、生产管理数字化水平。
5.4.2 生产管理类应用
1、综合生产管理系统
以当前集团普遍应用的CIMS为核心、实现CIMS整体功能扩充和优化提升,发挥其在生产计划排产方面的优势,解决系统UI设计、人机交互、打印输出和易用性等方面,优化基础数据结构、提高系统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功能,建设集团综合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管理、生产准备管理、机械作业管理、生产外协管理、库房管理等功能,覆盖从产品订单下达到生产交付的核心价值链;实现优化生产制造过程,合理利用制造资源, 改进生产线运行性能,达到均衡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支持生产业务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同时,考虑到原有CIMS集成功能情况,集团综合生产管理系统中将集成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等重要子系统,对于物资管理仍归于供应链管理系统中。
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在当前CIMS的品质模块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优化,遵循集团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产品设计研发、采购、制造主线出发,覆盖质量体系管理、物资检验管理、制造检验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计量理化管理、质量报检、质量等级评价、扫尾和售后等功能。通过建立快速、便捷的网络响应渠道,加快质量信息传递的速度,推进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网络化和数据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集团生产制造全过程的质量活动协同管理、协同监控和决策支持,较大幅度地提升产品数据化制造能力。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系统,以ISO14001和HSE体系文件为指导,结合集团未来能源安全健康与环保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改进集团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绩效。实现双体系文件、危险源、事故、职业防护、职业卫生、危险作业和科研试验安全控制等功能,持续改进集团生产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绩效。
2、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目前集团在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已实现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 、配送管理,实现机械产品从设计、采购、库存及配送整个过程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在采购、销售、生产、财务等子系统与库存管理、存货核算间的系统级接口,使整个流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能够实现统一。
根据未来集团业务管理需要,将进一步提升优化该系统功能,重点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以物料监管、物流监控和智能运输等为重点的智能化应用,解决物料、仓库、运输和配送等流转过程的信息管理,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加强电子商务类应用功能,拓展全球网上采购业务,如电子采购、电子销售和电子交易市场建设(B2B、B2C),应在保证物资及时供应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成本、运营成本、库存和所占用资金,提高集团运营效率。
开发智能化的物流监控子系统,将无线通信和RFID技术综合应用于作业现场,建设数字化作业现场,对关键性货品进行货物运输状态跟踪;对重点物料的仓库出入库数据进行自动采集、自动核对,库存实时更新,满足仓库货物准确定位、移库、盘点的自动识别和自动化管理的仓储管理业务要求,方便货物进行监管,方便仓库对货物进行入库、出库、盘点、拣货,方便企业了解其货物在仓库内的情况;实现钢板等大型物料或构件等移位倒料智能化操作,实时掌握其位置和状态信息,方便对其进行运输管理;对货物进行区域性的跟踪、记录,方便对物流过程进行查询、监控。
3、生产调度管理系统
整合当前已有的相关应用系统(或功能模块),结合场区交通指挥、码头区域水文气象分析和作业人员安保管理等子系统开发,开发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支持集团作业现场监控和调度管理。
对集团生产作业区域(工场、工区和相关办公楼宇区域)内的各种车辆(办公用车、生产车辆,也可扩展到各类工程作业机械等),使用RFID技术的电子车牌、抗金属标签,在重点监管区域对车辆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快速进行身份识别验证,结合集团视频监控和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进行集中调度指挥,既保证厂区安保需要、也可实现生产作业区域内车辆的有序调度管理。
应用RFID技术,可实时动态监测作业环境内有害气体浓度,如氧气和可燃气体(碳氢化合物,一般参照甲烷或异丁烷),可根据报警值的设定要求进行报警提示,避免因在密闭作业环境下高危生产造成的安全事故出现。
应用RFID技术,还可实现对作业区气象、水文观测与预报。海洋气象水文观测与预报包括海浪、潮汐、潮流、风暴潮、地震海啸、水温、盐度、密度、声速、海冰、海流及大风、台风、海雾、能见度等,已从单纯的海洋条件预报,发展到专项作业保障服务系统。
对大型设备的危险源进行信息化改造,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设备的各类电控信号和信息,实现设备电控系统的全面计算机图形化监控、故障监控和诊断、跟踪和分析设备维修保养趋势;通过各类传感器的应用,实时掌握设备倾斜、摆动、电控设备的温湿度、金属结构应力图谱等信息,通过设定危险阀值,实时报警,避免起重设备倾斜或垮塌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当前集团在用的“一卡通”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应用完善作业区内的人员定位、外包工管理、生产作业能力分析等功能,实时掌握厂区、作业生产现场的作业人员情况,便于现场管理和应急处置。
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开发,综合应用GIS、GPS、物联网和互联网等IT技术,实现作业现场生产数据和视频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了解生产任务执行情况、并及时做出反馈;系统通过与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系统数据共享,全面提高生产计划与综合调度的智能化水平。
5.4.3 经营管控类应用
1、集团协同办公管理系统
该系统功能成熟、应用广泛,当前市场成熟产品较多,主流产品已能够与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集成,实现公文流转、信息报送、事务信息(办公、会议、用车、接待、走访、用印、差旅等)、督察督办、个人信息、电子邮件和及时通讯RTX等功能的集成化管理等功能,根据未来集团的信息化发展,应要求协同办公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与综合信息平台、核心业务系统和门户系统集成。
该系统可根据集团办公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当前系统基础上优化提升,或可采购成熟的专业化产品进行局部定制化改造,满足与未来“智慧制造”所构建的集团综合信息平台的集成需要即可。
2、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适应现代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加强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制度建设,建立集团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基础标准,全面整合集团当前存在的人事管理系统(老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新厂)、外协劳务人员管理系统等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各类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形成集团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与集团其它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考虑到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殊管理现状,在系统功能主要要应包括人力资源配置计划、组织机构管理、员工信息管理、调配管理、招聘、培训、外协劳务、绩效考核、技术职务、劳动定额、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保险、外事、人事档案、党群管理、离退休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等功能。
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数据的同时,也为集团设计、科研、生产和企业综合管理及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全面、真实的人力资源数据,减少人力资源工作中大量的重复性、规律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3、集团财务管理系统
适应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加强集团会计核算和财务集中管控制度建设,建立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科目和核算办法,全面整合集团当前存在的各类财务管理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建立集团统一财务中心、实现集团统一结算中心、统一成本中心和统一利润中心;基于集团统一数据中心之上,通过财务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时,可快速形成基础会计合并数据,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彻底解决合并报表问题。
结合集团当前管理需求调研,财务管理系统要支撑日常财务业务处理,全面覆盖集团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具备会计核算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财务决算、税收业务、财务分析预警、预算监控、成本核算和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等功能,从而实现集团财务管控信息化。
依托于账务管理系统,可增加审计管理模块,除支持财务审计外,具备支持内部审计、管理审计、法律事务等自动化办公流程、规范管理过程。通过审计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各种相关业务数据,提供审计预警监控及审计作业等功能,实现事前审计、事中审计。
4、集团资产管理系统
满足集团对资产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要,适应企管部、财务部、规划建设部、物资部、生产管理部、信息化建设部、检测中心、生产保障部和后勤相关部门等各方不同部门管理需要。
实现资产购置、使用、变更、盘点、预防性维修和事后维修等功能,支持设备故障申报、事故申报、三级保养、改造、维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资产调拨、封存、启封、租赁、报废、限制、抵押等管理功能,支持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作预提和分摊处理,能够为财务管理中资产核算提供准确、实时数据。
实现集团各类设备的集中管理,包括设备台账、设备维修计划(定检、点检、巡检等,消缺、预防性检修)、备品备件、功耗能耗分析、故障监测与诊断、远程运行监控等功能。
依托集团现有的资产管理、设备管理相关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优化,开发适应集团层面综合管理需要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5、集团战略经营管理系统
适应集团业务发展战略管理需要,开发具有战略与规划、决策、投融资管理、品牌战略和经营分析等功能,支持集团战略规划、综合计划、营销战略、市场管理、资源等进行有效管理,为集团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提供各种直观的综合统计、分析数据及直观的展示方式,辅助各级领导实时了解集团总体运行情况,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决策数据支持,促进集团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管理信息体系形成。
6、集团科研管理系统
从集团综合管理的角度考虑,针对修制造、海工、重工和军工等专业业务领域的重点科研项目(课题)、技术成果及其转化情况进行全面管理,提升集团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提升集团科技核心竞争力。
针对各业务相关领域的专项科研、成果评定、专项分析等,在集团统一数据中心中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专家)、科研项目、技术成果(含专利、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流等专业数据库及其相应业务管理应用,与集团相关管理系统实现集成,实现集团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综合管理。
7、集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从集团综合管理的角度出发,整合提升当前已有的市场开发、客户管理、快速报价(成本核算)和产品售后质量服务等在用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全面梳理分析面向客户和供应商的资源,优化客户挖掘、响应、处理和服务的商业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挖掘最大的客户价值,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集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包括客户档案管理、市场开发、商业管理、客户服务、大客户管理、产品客服和售后管理等,未来在功能扩展上可与集团电子商务、网上采购和供应链管理(订单管理)等功能融合,并与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集成,支持业务协同。
具体业务需求、功能设计和实施策略需经总体设计后确定。
8、集团合同管理系统
建设集团本部及所属公司的合同全过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包括支付、工程量管理、变更、索赔、追索、保险、外协、服务人员管理、确认单采购等事务)、合同结算与合同验收等阶段各类商业活动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共享、查询报告,对合同管理部门各项业务工作起到指引和规范作用,与生产、财务、人力资源和客户关系等相关系统实现数据集成和业务协同,对集团领导分析决策起到支持作用。
9、集团运营保障管理系统
作为集团运营管理的重要支撑,稳定的运营保障管理措施和手段必不可少。为便于应用系统整体布局,将以安全保障、应急指挥、后勤管理等为主的运营保障业务归纳为一个综合管理系统,也便于组织实施。
该系统主要包括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管理系统、作业区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管理等子系统。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包括保密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保密安全目标与计划管理、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涉密载体管理、涉密人员管理、保密检查管理、保密审批管理等功能,实现集团科研、生产、经营等管理过程中涉及保密活动能高效、有序开展。
应急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包括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管理(突发事件等级、预案设置)、突发事件与事故应急响应、救援资源管理和现场救治情况处理等,将根据集团安全生产和事故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要求,进一步优化当前已有系统的功能模块,与集团综合生产管理、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作。
作业区管理系统,包括集团作业区规划、作业区的基本信息管理(含空间地理信息)、作业区漫游、工场工区管理、办公楼宇管理、停车厂管理、物业管理和旅游观光管理等,融合GIS、GPS、3D和物联网技术等综合应用,既强化作业区构造物管理和厂区综合管理能力,也提升现实体验和旅游观光等虚拟经济支持,为集团未来作业区功能置换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一卡通系统,在当前已建系统功能之上,提升优化功能,融门禁考勤、人员定位识别、宿舍管理、餐饮服务和车辆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便于集中管理、也方便员工工作和生活需要。
5.4.4 决策类应用
1、经营分析与辅助决策管理系统
基于集团统一数据中心,采用SDB/DW/BI等数据库开发技术、企业经营分析和决策优化技术,构建基于数据仓库(DW)/数据集市(DM)的经营分析与辅助决策管理系统,通过多维度在线分析功能、深度挖掘分析多年来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分析装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和关键指标,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与辅助决策管理水平和效率。
2、管理驾驶舱(Dashborad)
基于集团统一数据中心,构建基于指标库(KPI)或数据仓库(DW)的经营分析与辅助决策管理系统,利用先进商业智能(BI)综合展现等IT综合技术手段、开发面向集团决策层的管理驾驶舱(Dashboard),采用多维度、指标化、图形化的手段展现集团经营管理各项指标、综合生产信息和管理决策类信息,及时预警或提示集团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各类边界信息,提高企业生产运行管理水平和效率。
3、知识工程(知识库)
集团知识工程建设,是充分挖掘并发挥集团统一数据中心的数据集中管控与综合服务能力的关键性工程,通过建立覆盖设计、生产和经营等核心业务的知识库(Knowledge Base,也称智能数据库或人工智能数据库),将业务经验、技能、方法等有效地转化为集团共用的知识库、方法库,提高业务专业性和经验的可复制性,提高企业产品快速研发能力和集团核心竞争能力。
自企业成立以来,承接了大量的、系列化、高技术机械、海工和重工产品,但均是分散在各单位内部,为能及时提炼形成可重用的专业资源库,对行业技术交流、快速报价和解决建造过程的关键问题等不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因此应在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一批能够集团现实急需的专业数据库,如机械性能数据库、机械综合性能分析、评估和优化设计软件库、机械结构数据库、机械产品数据库、工程分析计算系统软件库、机械规范数据库、机械建造工艺数据库、机械标准数据库,海工产品数据库,重工产品数据库等,通过数据积累、挖掘分析形成宝贵信息资源、建成企业知识库。
4、专家决策支持系统(DSS)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简称dss)是集团统一数据中心所支持的、决策层的高级应用,基于数据仓库(DW)、利用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之)技术所构建的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知识),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基于模型、方法、推理机和人机交互方式从数据中获取决策信息和知识,从而为领导层、决策层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5.5 集团IT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
企业IT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关系到集团信息化战略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的落实,也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5.1 IT管理架构优化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集团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维技术力量,优化管理架构,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参照类似大型集团企业信息化成功管理模式,建议:
1、组建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由集团领导或分管信息化的领导来担任组长,各相关业务部门领导任组员,具备协调跨部门业务整合的能力,加强集团IT战略规划能力,制定集团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总体要求,审定集团信息化战略、总体预算、资金使用和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全面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
2、设置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简:集团信息办),根据集团的当前管理架构,可设置于信息化建设管理部(简:集团信息部),负责集团信息化规划设计、部门(岗位)设置、标准规范制定、计划下达、任务检查和人员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
3、优化集团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管理队伍,协调并优化由集团信息部和相关建设单位构成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技术力量配置,结合技术外协力量,解决集团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核心业务系统开发与运维管理。
考虑到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复杂性,如TRIBON、ADES等设计类软件和以CIMS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类软件的研发与维护均需要具有行业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在当前工作基础上、具备组建自主研发能力的专业化IT研发团队的条件,根据集团未来发展战略和部署考虑,可组建相应的信息技术产业实体公司,研发具有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软件产品,不仅满足集团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也可以实现支撑装备制造业的现代IT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解决技术、人才和运维等方面的瓶颈。
同时,还要建立与当前IT管理架构相适应的IT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管理标准和具体分工协作要求等,形成集团信息化业务管理体系,避免因多部门齐抓共管而导致出现责任不清、任务不明、产生许多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系统分散开发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等现实情况。
5.5.2 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技术保障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数据标准化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1、数据标准化体系
集团现存的数据标准大部分是面向单项业务应用系统,尚没有上升为更高的全局层面、成为全集团统一的数据标准,从而导致目前难以适应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的要求,“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制约着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面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推进集团数据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就是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这其中,要要特别强调数据标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标准的统一性,即要建立集团统一的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即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这是构成集团数据标准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标准的规范性,通过业务专家和IT专家的共同合作,遵循采标的“就上原则”,以信息资源规划技术方法论为指导,将信息资源规划阶段所建立的统一数据标准,通过组织实施集团数据库-数据中心工程给以落实和完善,进而形成完整的数据标准化体系。
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是贯穿于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全过程中,需要软硬件平台服务商、产品供应商、信息安全管理咨询服务商等携手创建,提高系统的主动防护能力,主要包括:
安全体系规划:分析识别出信息安全改进措施,将需要增加或改进的措施分解成多项任务或项目,明确每个任务或项目的目标、工作内容,分析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优先级,根据实施优先级规划这些任务或项目的实施时间、实施范围及参与人员。
安全体系设计:建立体系相关部门、人员、职责及联系信息,统一管理各类方针、策略、程序及作业指导书的模板及具体文件的归档、版本控制。
安全体系实施:将各个任务实施的情况记录到系统中,对各项任务的实施的状态执行有效跟踪,并且评价各个任务实施的有效性。
安全体系保障:对体系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等活动进行组织、策划、协调,并对内审、外审、管理评审的过程进行记录,对各不符合项及预防措施进行记录及状态跟踪。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可引入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咨询方法论,有效提高安全规划的合理性,提供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等管理活动支持,保障体系的有效实施。
3、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信息工程项目能够得以成功,搞好总体设计、精心组织实施是前提和基础,而更多的是需要科学健全的运行维护管理,这是系统开发成功并得以应用的保障,再好的系统如无人使用或无法使用,那均应视为不成功。
集团信息化建设管理部作为当前运行维护管理的主体,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才能适应未来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及其支撑综合信息平台的运维管理的任务,服务于集团信息化建设需要。
运维管理体系,包括运维管理目标、管理要求、运维策略和具体运维方案,要明确相关关键岗位的配置、管理流程、管理制度与规范等具体要求,以更好配置信息中心的优势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系统综合管控能力。
在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中需提出三大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的框架性要求,经各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实施中进一步检验、优化完善。
转载请注明出处:拓步ERP资讯网http://www.toberp.com/
本文网址:http://www.toberp.com/html/consultation/1081946358.html